JB_T 6567-1993 刀具摩擦焊接质量要求和评定方法
ID: |
174C879E5C2A44B6B0EB1E6E1D9D9CB1 |
文件大小(MB): |
0.53 |
页数: |
6 |
文件格式: |
|
日期: |
2024-8-14 |
购买: |
文本摘录(文本识别可能有误,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,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):
J41 JB,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,JB/T 6567—93,刀具摩擦焊接,质量要求和评定方法,1993-03-31 发布1994— 01-01 实施,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发布,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,刀具摩擦焊接,质量要求和评定方法,JB/T 6567—93,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,本标准规定了刀具摩擦焊接的质量要求和评定方法丒,本标准适用于直径为12.60 mm的W6Mo5Cr4V2,W9Mo3Cr4V爲速钢与碳索结构钢摩擦焊接刀,具的焊接质埴评定,2引用标准,ZB J36 003工具热处理金和检验,3摩擦焊接宏观质量要求,3.1 焊缝外观,焊缝卷边应沿网周方向向高速钢ー侧卷边且均匀分布,同时要封闭良好。我煤合面积的宜径应大于,母材直径,去擦卷边后的表面不允许有目视可见的裂纹或未煤合的痕迹,焊缝卷边的形貌如图L,图1实物照片,3.2 断口,拉断或折断的断口,不得有摩擦痕迹及亮圈?拉断的断口呈鱼鳞状,喑灰色,形貌如图2。折断的断n,呈细镒状,喑灰色,形貌如图3,图2拉断断口形貌,机械工业部1993-03-31批准1994 - 01-01 实施,1,JB/T 6567—93,图3折断断口形貌,4摩擦焊接微观质量要求,4.1 塑性层形貌及厚度,塑性层的形貌如图4,塑性层厚度按表1.,图4塑性层形貌(放大30X),表1高速钢与碳素结构钢摩擦焊接勉性层摩度mm,焊接エ件直径,塑性层厚度,中心部位直径的四分之一处(0/4),>12-25 <0.50 >0.12,>25 .35 <1.20 >0.24,>35 .60 ' <1.50 >0.40,4.2 塑性层晶粒号等级,塑性层品粒大小可参照ZB J36 003中钳系钢晶粒号(第二级别图)及铝系钢品粒号(第六级别图)评,定。晶粒控制范围按表2,2,JB/T 6567—93,表2髙速钢塑性层品粒号,焊接エ件直径 mm 中心部位直径的四分之一处(0/4),>12-25 <11* <10*,>25-35 10.5-10* 9.5-铲,>35-60 10-9* >9*,4.3 碳化物聚集线,碳化物聚集线的长度不得超过半径的四分之一,在距焊缝5 mm范圉内,不允许有碳化物聚集线存,在。形貌如图5.,图5碳化物聚集线(放大500次),4.4 碳化物流线,一距焊缝5 mm范?内.不允许存在平行于焊缝的碳化物流线,其形貌如图也,图6高速钢碳化物流线(放大100 X),4.5 焊缝两侧脱碳层厚度,摩擦焊接焊缝经退火后,焊缝两侧均有脱碳层、贫碳区,其形貌如图7,控制范围按表3.,3,JB/T 6567—93,热影响区贫碳区,全脱,碳区,贫碳,区,热影响区母材,高速钢碳素结构钢,图7焊缝两侧热影响区脱碳层厚度(放大50X),表3高速钢与碳素结构钢焊缝两恻脱碳层厚度,焊接エ件直径,碳素结构钢髙速钢,全脱碳区贫碳区被碳区,>12 .25,>25-35 <0.30 <0.20 <0.50,>35-60,4.6 焊缝两侧热影响区,摩擦爆接焊缝两恻热影响区金和组织形貌如图?.碳素结构钢热影响区厚度控制范围按表4,表4碳素结构钢热影响区厚度,焊接エ件克径碳素结构钢,>12-25 <3.50,>25-35 <4.50,>35-60 <5.50,5评定方法,5.1 宏观质攪评定,宏观质用:评定均用冃视观察.,5.2 微观质挙评定,各项微观质盘评定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,5.3 取样,5.3.1 焊缝外观的试样为现场焊接エ件,5.3.2 断口的试样均为室温条件下折断或乐断的断口.,5.3.3 摩擦焊接退火前、后质量微观评定,试样的制取均以焊缝为中心向两侧各取10 mm,评定而为试,样的轴向剂而,4,JB/T 6567—93,5.4 腐蚀方法,本标准各项微观评定的金相试样均使用百分之四的硝酸酒精溶液,室温下腐蚀,退火前的试样侵蚀,时间约6.7 min,退火后的腐蚀时间为数秒.试样应能在显微镜下清晰显示岀其组织形态.,5.5 评定要求,5.5.1 高速钢与碳索结构钢焊缝两侧脱碳层, 热影响区,在退火后进行评定,评定应在试样轴向剖而的,中心部位进行丒,5.5.2 高速钢与碳索结构钢焊接塑性层的形貌及厚度、塑性层晶粒号,在退火前进行评定,评定均在试,样轴向剖面中心及直径的四分之一部位进行,以中心部位为主.,5.5.3 折斷斷口,碳化物聚集线在退火前进行.,5.5.4 拉断断口,段化物流线在退火后进行.,各工厂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,参廖本标准制定企业标准或技术文件.,附加说明:,本标准由全国刀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.,本标准由机械工业部成都工具研究所归ロ.,本标准由成都工具研究所负责起草.,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玉芝、魏振环、王恩泽、陈平、方成水.,5……
……